当前位置: 首页 > 儿童乐园 > 儿童画

红军长征的故事 儿童画

时间:2023-10-28 17:26:55 晓怡
红军长征的故事 儿童画

红军长征的故事 儿童画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先后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大家知道有哪些关于长征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红军长征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红军长征的故事篇一

长征一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就四处围追堵截红军队伍,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下了重重关卡,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一路,但长征路上的第一场硬仗——湘江之战,却是不得不说起的一战。

湘江战役是红军在长征开始阶段打得最惨烈的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看着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江水,战士们的眼泪都流干了,这次惨败让许多有识之士警醒,他们都在思索着:为什么会失败?以后的仗要怎样打?

1934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抢渡湘江的命令。这一命令立刻让行进中的红军队伍紧张起来。当时,中央红军后有追兵,左右两边又有堵截,湘江横在眼前,及时抢渡是大部队转移唯一的选择。

11月21日,防守湘江沿线的国民党兵不敢与红军硬碰硬,以兵力不足为借口,撤走了原本驻扎在湘江防线的部队,使蒋计划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无人防守的缺口。这是天赐良机,能不能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就在此一举,但中央红军却没能抓住这个机会。

自中央军委下达了渡江命令之后,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就于二十七日赶到了界首渡口。由于原来的驻军已经撤走,而被蒋派来接替防守的部队还没有赶来,这个渡口就无人把守。

红军战士没有经过战斗就顺利占领了这一渡口,并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六十华里的湘江两岸。而此时,中央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远的地区,只要赶到渡口就可以平安地过江了。

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湘江两岸都在红军的控制之下,不用顶着枪林弹雨渡河。剩下的工作就是争取时间,在敌人的守军还没来之前渡过湘江。

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着一道,但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速度。敌人随时都会来,所有人都焦急万分。

红军的行军速度一直都很快,怎么这一次就是快不了呢?原来,在突围前,中央领导想将整个中央苏区几年来的家当都搬走,雇佣了几千名挑夫,整个兵工厂都拆卸下来,绑成担子。凡是能带走的东西都装在驴子和马匹上,比如大炮、印钞机、文件档案,都带上了,就连工厂里的机器也不例外。

一门大炮拆卸以后就要八个人抬着走。大炮底盘就要十几个人才抬得动;工厂的石印机也舍不得扔下,要七、八个人抬着。这样庞大的运输队伍,在宽阔的大道上都不可能走快,更不用说在湘江沿岸的羊肠山道上了。

而当敌人摸清红军是要转移到湘西以后,就从四面八方调集重兵建立了三道封锁线。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不顾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仍然采取硬碰硬、死拼的办法对付敌人,反对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游击战术。这样一边打一边走,还带着大量的负担,使红军每天行军的速度跟蜗牛一样。

11月 26日,走了八公里;

11月 27日,人困马乏,走得更少了,只有六公里;11月28日,军委纵队不得不改变计划,丢弃了一些笨重的器具,这一天走了二十八公里;11月29日,情况更加紧急,军委纵队命令,红军战士只留下必备的口粮和武器,全速向湘江进发。这一天走了三十二公里。

足足用了四天时间,中央军委纵队才赶到湘江岸边,准备开始渡江。遗憾的是,同样是在这一天,国民党的湘军和桂军也赶到了。敌人的部队蜂拥而至,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大朵大朵的白云,碧清的江水被习习的江风吹得波光粼粼,十分好看。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风景如画的湘江沿岸,忙着渡江的红军战士坚守在两岸的渡口上,为了掩护中央军委渡江,他们丝毫也不敢放松警惕。

就在此时,白云之间忽然传来隆隆的巨响,黑压压的飞机铺天盖地地从云层中冒出来,在滚滚奔流的江上狂轰滥炸。红军没有高射炮,只能任敌人的飞机轰炸,完全没有反击的机会和能力。

有恃(shì)无恐的敌机大模大样地在天空中盘旋,有些甚至贴着树梢飞行。刚到江心的战士们死伤无数,鲜血染红了湘江的水流。

与此同时,敌人的大炮也在攻击着我们的红军战士。

炮弹一发又一发,红军的阵地上炸开一团又一团的火光。在重武器上,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装备根本无法相比,但为了掩护中央军委成功过江,战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炮弹与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躲避的战士被震得耳鼻出血,甚至昏死过去。但战士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保卫中央军委纵队安全渡江!

武器装备简单的红军,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挡住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和炮弹,那种情景是难以想象的,是十分残酷的。但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硬是用身体阻挡了敌人两天的进攻。

敌人的炮弹好像永无止境,红军战士心中的信念却比轰轰来袭的爆炸声更加坚定,一定要顶住!一定要顶住!

12月月1日,战争打响的第三天,战况进行到了最艰巨的时刻。敌人不再用重炮和飞机等重武器,而是对湘江两岸的红军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控制渡口,拦截正在强渡的红军队伍。这是面对面的厮(sī)杀,是生死存亡的战斗,是意志力与精神力的较量。

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再重要,双方拼的是勇气,是信念!不管敌人带着多么先进的武器冲上来,红军战士硬是用刺刀,用自制的手榴弹挡回去。

敌人的一个连被打退了,又冲上来一个营。

一个反动派冲过了防线,就有一个红军战士毫不犹豫地迎上去,给敌人迎头痛击。

敌人用机枪扫射着向前进攻,就有红军战士以身体作掩护,让战友们得以打退敌人。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役,但不管情况多么艰难,界首渡口始终掌握在红军战士们的手中。湘江两岸洒下了千千万万红军的鲜血,战士们却始终没有停止战斗。

12月1日下午五点钟,中央领导和红军大部队终于全部渡过了湘江,结束了轰轰烈烈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中,红军以巨大的代价突破了蒋的第四道封锁线。战后清点人数,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都损失过半;红八军团损失更为惨重,有三分之二的战士都在这一役中丧生;第三十四师在战斗中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拼尽全力,直到弹尽粮绝,除个别战士受重伤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壮烈牺牲了。

出发时,红军的队伍浩浩荡荡,有八万多人。但渡江之后,仅剩下三万多人,其中还有许多轻、重伤员。

望着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江水和江上漂浮着的.烈士尸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几位中央红军领导的心情都异常沉痛。许多成功渡过江来的战士都痛哭流涕(tì),为自己昔日的战友悲痛万分。

被狂轰滥(làn)炸之后的湘江,天空中浓烟滚滚,雾气笼罩,朵朵乌云浮在低空,使硝烟弥漫的江上更加压抑。原本碧清的湘江水已成了血色,秋风吹过,荡开红色的涟漪(lián yī),满目都是尸体、行李、破碎的枪和衣物,场面沉闷而悲壮。

往日并肩作战的同志,经此一役后就长眠江底,再也见不到了。这是红军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许多领导人都因此清醒地认识到,此时中央领导们的指导方针是错误的,再这样继续下去,不仅长征无法完成,中国革命也将遇到极大的危机。

这场战役以后,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以及要求更换领导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峰,使红军革命的方向有了向正确路线扭转的条件。

湘江之战中没有个人英雄,因为全体参加了湘江战役的红军将士都是英雄。他们凭借着极其简陋的武器和还没有修筑完成的工事,互相掩护,用生命的代价打退了一批又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用忘我的厮杀保存了革命的火种,用血的付出敲响了人们心中的警钟,是血色湘江之上最值得我们崇敬和怀念的集体英雄!

  红军长征的故事篇二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

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与子弹迎头扫射,三枚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红军长征的故事篇三

1935年6月,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继续向四川天全、芦山前进,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6月上旬,毛泽东率领中央军委纵队从花岭坪出发去水子地。当队伍来到半山腰一段开阔地时,已经人困马乏。这时,突然天空出现三架敌机,气势汹汹地向队伍俯冲过来。

毛泽东见状急忙喊:“大家隐蔽!隐蔽!”可是已来不及了,敌机俯冲下来,呼啸的炸弹落地开花,顿时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猛然扑上前,趁势用力将毛泽东推向一边……随即,“轰!”的一声巨响,爆炸掀起了数丈高的尘土,刹那间烟雾弥漫,周围什么也看不见。被气浪推倒在地的警卫员吴吉清、陈昌奉,迅速爬了起来,不顾一切地冲进了烟柱中,只见胡昌保用双手紧紧地捂着肚子,一声不响地倒在地上,幸免于难的毛泽东满身尘土,正蹲在不省人事的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急切地轻唤着:“昌保!昌保……”

胡昌保在毛泽东的呼唤中,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苍白的脸上冒着密密麻麻的汗珠,看到毛泽东就在自己的身边,他脸上立刻闪出一丝笑容,急切地问道“主席好吗?受伤没有?”

“没有,小胡,我很好!”毛泽东连忙回答。毛泽东从军用水壶里倒了一杯水送到他嘴边。

这时,卫生员钟福昌闻讯赶来。毛泽东急促地对他说:“快!快!给他上药。”

胡昌保摆了摆手说:“主席,我不行了,把药留下,你们继续前进吧!”他原来那一张红润的脸几乎在变得更加苍白了。

“没关系,你会好的!”毛泽东安慰着,帮着钟福昌给他包扎伤口。包扎完后,毛泽东坐在地上,把胡昌保的头放在自己的臂弯里,轻声地说:“胡昌保,你不要紧,你会好起来的,坚持一下,我们把你抬到水子地,找医生治疗。”

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两只眼睛有些失神了,但仍然留恋地紧盯着他,非常吃力地说:“主席,我不行了,血全流在肚子里。我没什么牵挂,最可惜的是不能跟随您前进了!”说到这里,两颗泪珠滚出了眼角,喉咙像有一块东西堵塞了似的,喘息了一会儿,他又继续说:“主席,我牺牲之后,如果可能,请您转告我的父母,他们住在江西吉安。”毛泽东点点头,没说什么,只是更紧地抱着他。

过了一会儿,胡昌保又将脸转过来,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慢地、吃力地说:“同志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地保护主席!”

“班长,请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尽职尽责,保卫好主席!”战友们大声回答说。

胡昌保的声音越来越低沉了,越来越听不清楚了。最后,他用了最大的力气,抬起头来,又一次目不转睛地望着毛泽东和警卫班的战友们,嘴唇微微地颤动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祝—革—命—成—功!”然后重重地倒在毛泽东的怀中,永远闭上了双眼。

“昌保!昌保!”“班长!班长!”毛泽东和大家拼命地喊着,但是再也喊不醒他了。面对为保护自己而壮烈牺牲的胡昌保,毛泽东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哭了起来。警卫班的战士们也全都伤心痛哭了起来。

毛泽东慢慢地从胡昌保的脖子底下抽出手,把他轻轻放在地上,然后慢慢站起来,低声对陈昌奉说:“毛毯!”陈昌奉顺手把挂在身上的毛毯递过去。这一条毛毯是毛泽东从井冈山带下来的,一直伴随着他,是他十分珍爱的一件物品。毛泽东慢慢将毛毯打开,小心翼翼地盖在胡昌保的身上。他语气沉重地吩咐在场的战士们:“这样一个好同志牺牲了,太可惜了。我们把他好好掩埋起来,在坟前立个牌子,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然后,他缓缓地站起身来,摘下自己头上的红星八角帽,默默地向烈士的遗体三鞠躬,默哀致敬,泪水从他那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

战士们遵照毛泽东的吩咐,把烈士安葬在他牺牲的`路旁。毛泽东亲自为胡昌保的坟墓培土,他把一锹一锹的泥土,铺洒在高高的坟堆上,最后用力地拍打了几下,然后告别了长征路上这座亲手建起的新坟墓,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前进。

胡昌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掩护毛泽东而壮烈牺牲的警卫战士。他的死,给毛泽东的打击很大。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言谈很少,沉浸在悲痛之中。在继续长征的路上,他会不时地回头望望,总以为胡昌保还在自己的身边……

《红军长征的故事 儿童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