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幼师资源 > 幼儿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8 17:02:48 晓怡
【精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精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知道竹子是由笋子长成的。

2.了解竹子的用处,知道竹子及竹制品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笋、带叶的竹子、竹制品若干。

2.竹林的图片1张[最好有笋、竹、地下根状茎(竹鞭)及根]。

3.幼儿用书:《竹子和竹制品》。

4.教学挂图:《竹林》。

活动过程:

1 . 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摸摸、捏捏,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如圆柱形、长长的、一节一节的等)教师:再来看看竹子里面是怎样的?(分别横断、纵剖开竹子,里面是空的,有一层薄薄的膜)教师: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笋,引导幼儿观察笋的一层一层皮,里面也是中空的.等)教师:竹子有根吗?根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节一节的,横着长在土中,叫做根状茎,每一节上都长有须状的根)教师:竹子长在什么地方?(生长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叶)你见过竹子吗?在哪见过?是什么样子的?(竹子有粗有细)师幼共同小结竹子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竹子的用处。

教师:竹子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处?(根据幼儿讲述,出示部分竹制品或图片)教师:还有什么也是竹子做的?(引导幼儿扩大视野,讲述竹子可以盖房、做竹筏运输、搭脚手架、制笔、做乐器等)

3.小结。

教师:竹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里找找,或者让妈妈带你出去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宝宝》

幼儿园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以物代物是幼儿满足自己游戏需求的重要策略,但中班幼儿还缺乏以物代物的经验与方法。进入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以来,我围绕主题目标“乐于尝试操作各种玩具,了解它们不同的性能和作用”,选择橡皮泥、纸和扭扭棒等常见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变出圆圆的圈、圆圆的飞盘、圆圆的球这三种形态不同的圆形物体。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领域中提出的“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的目标,以及中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我从生活中的“圆”导入,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发现圆的不同形态,并且围绕变化圆的不同形态,设计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激发幼儿对“变圆”的兴趣,感知各种变圆的方法,并以任务、问题呈现的方式递进地引导幼儿探索,不断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主动性。

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圆形的玩具,感知材料变圆的方法。

2.积累初步的以物代物的经验,体验制作玩具的乐趣。

准备:

橡皮泥、扭扭棒、纸若干,笔、剪刀,作品呈现架,自制PPT。

过程:

一、说说圆圆的玩具

1.谈话导入。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这是什么?请你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幼:太阳是圆圆的。

幼:西瓜是圆圆的。

师:许多水果是圆圆的。除了西瓜,还有什么水果也是圆圆的?

幼:苹果、橘子。

师:哟,他能一下子说出两种圆圆的水果。谁能一下子说出三种圆圆的水果?

幼:梨、葡萄 ……此处隐藏2110个字……p>3.凌齿龙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爪子、牙齿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4.第17页上画了几种恐龙?三角龙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剑龙用什么来保护自己?

二、请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用书第18~21页的内容,仔细观察画面中各种恐龙的外形特征,并和身边的同伴说一说。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和互相讲述的过程中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1.在这个完整的画面中有很多只恐龙,你认识哪些恐龙?

2.和同伴说说你看到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三、图片,玩“你说我猜”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观察和比较恐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先说明玩法,并试玩一次:每一次请一名幼儿站在图片前,当猜恐龙的人;教师先指出一只恐龙让其他幼儿看到,然后请他们分别说一句话描述他们所观察的恐龙的外形特点,猜恐龙的人依据描述该恐龙的特点,知道幼儿指出所描述的恐龙。

四、小结

活动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幼儿对恐龙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所以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布娃娃、粉笔。

空间较大的暗房和室外活动场地;选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活动目标

尝试用多种方法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引导幼儿对探索影子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发现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 在暗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

(1) 引导幼儿说一说在哪里见过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

(2) 引导幼儿在暗房找影子:先不开灯--没有影子

开灯 ---有影子

教师开灯、关灯,幼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知道有灯光的地方会有影子。

(3)听《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做手影游戏。

2、 在阳光下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阳光下什么东西有影子,幼儿结伴探索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影子的特征,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1、 创设游戏情景,引出探究问题。

(1) 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是怎样的?

A、幼儿在阳光下站立不动,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B、幼儿在阳光下不断变换动作,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的的形状会变;影子是跟着我们的,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

2、 比较娃娃和它的影子的不同。

布娃娃漂亮--金色的头发、花裙子、大眼睛。。。。。

布娃娃的影子不漂亮--黑黑的、看不清它的大眼睛、也没有花裙子。。。。。

3、 观察比较自己和自己影子的`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讲,如:我衣服上有扣子,影子上没有;我头上有汗,影子上没有。。。。。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三、通过幼儿之间合作画影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1、 幼儿互相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造型画影子。

2、 找一找,阳光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帮他们画影子,如:书、玩具、楼房等。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子只是一个物体的轮廓,但影子很有趣,会变、会动。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游戏"踩影子":幼儿自由结伴,互相追捉玩踩影子的游戏,进一步丰富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活动在有趣的游戏、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活动延伸

1、 找影子: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有影子。

2、 教师或家长给幼儿提供绳子、布、透明胶、椅子、纸等物品,引导幼儿试一试,能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分开?

3、 画影子:请幼儿分别把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影子的形状、位置有什么变化?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名称:

美丽的春天

活动要求:

1、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知道春天是万物苏醒的季节。

2、初步了解汉字中也有表示数量的字。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设计思路:

现在是春天的主题,春天又是万物苏醒,气象更新的季节,结合课改精神和“科学认读”的理念与计算活动相整合,设计了这个活动。因为数字1——10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已相当熟悉,而“科学认读”是以感官刺激让幼儿逐步认识汉字,同时,还要以幼儿感兴趣的或能吸引孩子的内容来刺激孩子的感官,让孩子自由学习,自己去找答案。所以,我觉得数字1——10与汉字中的量词的念法相同,但写法不同,还有大小写之分,对于好奇的孩子来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更便于孩子记忆和认读。

活动准备:

一幅春天的画面,练习纸、记号笔、汉字卡,数字卡等

活动过程:

1、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春天)你怎么知道是春天啊?(泛讲)是啊,春天是万物苏醒,气象更新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我这里也有一幅春天的画,你们看看有些什么?(幼儿讲述,并找出相应的汉字)

2、幼儿操作:你们看到那么多景色,我再请你们帮忙数一数有多少,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并把他写在这张纸上。

3、师生共同检验:填上数字。

4、认识汉字中的大小写数字:我这里还有一些字宝宝,他们说,他们也叫1、2、、10,而且,他们还是双胞胎,名字一样,长的不一样,你们认识他们吗?(幼儿操作,幼儿自由选择摆放)

5、再次检验:

(1)纠正错误

(2)整理区分大小写汉字。

6、结束活动,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操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通过故事讲述引导幼儿感受春天、表现春天,使幼儿了解了春天的一些明显特征,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而提高幼儿对自然的感受力。边讲边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春天的美景,让幼儿对故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我还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自己的感受,并给予肯定。同时通过粘贴美丽的春天,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为幼儿观察事物的特点,仍属于具体的而不是整体的,零星的而不是全面的,所以,他们还不会从人到自然,从植物到动物有序地、细致地观察,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从人们的活动、穿着及大自然的变化进行联想,丰富幼儿对春天的多重认识。

《【精华】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集锦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